高校宿舍悬挂床帘引争议 不妨听听大学生的意见

澎湃新闻注意到,目前已有不少高校禁止学生悬挂床帘。西北民族大学今年1月发布学生公寓管理办法,严禁学生在宿舍挂门帘、床帘(布帘),如有违反由教学单位责令立即拆除。3月27日,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召开2024年春学期寝室长会议,也要求禁止私拉床帘等行为。河北张家口学院近期还开展了“学生宿舍床帘专项整治”行动。

床帘引发争议,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。多年来,争议声此起彼伏。一些学校的拆床帘举措遭到学生的吐槽和抵触。处理相关问题,不可不慎重。

为何要禁挂床帘?很多学校给出的最大理由是,悬挂床帘存在一定消防安全隐患。不独如此,有学校指出,宿舍之前发生过学生在床围遮蔽的床上生病去世,直到两天后才被舍友发现的事件。此外,不利于宿舍管理员检查卫生和设施。诸多理由,确实牵连着一些现实的难题和困境。不能一味地说,高校这么做就是不近人情。

但就法理或制度层面而言,高校连推“床帘禁令”,有争议之处。《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创建指导标准(试行)(2016年)》在“卫生与环境”部分并未提及床帏、床帘等,仅规定床铺整洁,被子枕头统一一侧摆放等。考虑到床帘早于此指导标准推出之前就已出现于高校宿舍,我们不能不对高校床帘现象谨慎打量。当然,教育法亦规定,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生。现实中,北京已在“高校标准化公寓验收标准”中明确规定了宿舍内应无床帏,其他地方一些高校也在通知或其他文件中对床帘说“不”。一旦各个高校形成和完善相关规定,要求学生遵守“床帘禁令”也就有了合法性。

站在为学生负责、为学校负责的高度,我们需要从更深层面、更广阔维度,看待这场“床帘之争”。

床帘形成于何时,已经无法考证。但床帘四处开花,年代也已久远。笔者亲戚小孩四年前读大学报到时,床帘成了标配,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。大学生对床帘情有独钟,核心诉求是需要一个私密的空间,这和人生的成长阶段相呼应。大学生出门在外,长期远离父母生活,能够拥有的私人空间,恐怕只有一张床铺了,对床铺倾注特别的感情,自然可以理解。在这个私密的空间里,大学生可以更为从容、自主地处理私人事务。而在挑灯夜读时,也不至于影响舍友。一位大学生这么吐槽过:学校晚上11:30至12点之间熄灯,第二学期的课量大增,我每天晚上都差不多11点就恨不得去睡觉,但是舍友一个两个要么开着自己的灯玩电脑,要么拿着手机还左摇右晃,就算是戴着眼罩,也感觉差一点,睡不着。关键是我的位置正好对着卫生间的灯和窗户,半夜里偶尔醒来都会发现宿舍里亮得吓人。站在他的视角看,此时若有床帘加持,情境就会好很多。

反过来看,大学生在宿舍期间所发生的争议,很多源于私人空间的被侵扰、私人习惯的不受尊重。在床帘徐徐合上之后,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或矛盾就随之隐去。

有人担心床帘会遮住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,影响情谊。其实这是多虑了。前述亲戚小孩,四年下来,和舍友关系处得很好,四个在床帘里成长起来的青年经常一起约饭、约电影,甚至一起看演唱会,即便各奔东西去实习,也保持了青葱友情。可见,关系是人处出来的,和有没有床帘并无关系。

至于校方热衷提及的各种不利情形,确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。但该不该因噎废食、一刀切地把床帘逐出校外,还是该理性考量、从长计议。

强制拆除床帘,看似只涉及管理事务,实际上更涉及情感命题。小小床帘,连着师生关系、学生对学校的观感,它像一个特别的符号提示着个体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存在。

将床帘轻易纳入管理课题,以硬性力量加以干预,效果未必好。要不要禁床帘,实在需要一场坦诚深入的讨论。如果学生和学校能在“辩论”中全面展现挂床帘的优缺点,且能够换位思考,从而得出审慎的结论,那无疑能为校方决策增加科学的、理性的因素。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,对床帘质量、床帘标准、床帘使用规则加以精细化考量,令床帘之下的大学生更为安全、快乐,则不失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意味的做法。(羊城晚报,伍里川)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广东学历教育网 » 高校宿舍悬挂床帘引争议 不妨听听大学生的意见

赞 (0)
分享到:更多 ()